第11屆2017第六屆中國國際老齡產業(yè)博覽會觀眾預登記通道,將于2017年5月開啟,
敬請期待。如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,
電話: +86 (0)20 8989 9605/8989 9600,
郵箱:CRCinfo@polycn.com
行業(yè)動態(tài) 2019年06月06日 作者:周燕珉工作室
本文整理自臺灣中原大學副教授、老年學學會副理事長陳政雄先生在2019海峽兩岸社區(qū)養(yǎng)老服務體系建設學術沙龍上的分享。
我們都知道,越來越高的老年人比率是全世界未來的趨勢。今天我主要想以案例的形式分享一些老人照顧服務相關的設計規(guī)劃經驗,基本上有以下三個議題:老人生活需求條件,日間照顧服務環(huán)境空間設計,團體家屋環(huán)境空間設計。
一、老人生活需求條件
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,人的一生從出生、成長、衰落、直到死亡都在不停地發(fā)生變化,而老年期出現的內在和外形的改變最為明顯——到了某個年齡就會發(fā)現,變老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。
其中,最關鍵的就是生活活動能力不斷衰退,因此老人有很多衰弱癥,甚至到最后會患失智。跟環(huán)境比較相關的生活活動能力是移動,從A點移動到B點,按照年輕時的能力可以到處跑,但年紀大了之后就只能在家和小區(qū)里活動,而這種能力的衰退顯然已經影響到了老年人的生活。
再往后,生活的自理能力也越來越差,年輕的時候可以從家到超市買很多想要的東西,但是老了之后,也許可以出門,但只能到隔壁便利店買一根香蕉,生活品質因此逐步下降。再比如,年輕的時候跑到超市不僅僅可以買香蕉,還可以買蘋果,而且腦筋還不錯,可以挑到很好吃的蘋果;但是當失智的時候買回來的可能就是爛蘋果。失智老人雖然存在智力上的認知障礙,但是日常生活活動能力(ADL)還是很強。又或者,失智老人可以從A點到達B點,但是卻發(fā)現不能從B點重新回到A點了。所以,老人在身、心方面的機能發(fā)生著明顯的衰退。
因此,老人需要有照顧服務。無論是從人手還是資金上來看,靠家里照顧已經不太可能,所以,照顧服務的目的只有兩個:
第一就是提升老人的自理能力,讓他們能夠實現生活自理;
第二就是讓老人們找回自尊,無論采用哪種方法,軟的、硬的,桌游、樂齡游戲,最后都是要幫助他們找回自尊。其中,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我們的照顧理念——照顧者如何看待被照顧者——是爺爺奶奶還是病人,這種理念會反映在照顧者照顧被照顧者時的表情、態(tài)度、口氣之上,被照顧的老人也因此會對照顧者產生不同的看法。
另外,除了照顧理念和醫(yī)療保健,還有很多實質環(huán)境的問題。下面我舉一個例子——日間照顧中心這樣的建筑空間如何設計才能達到“自立自尊”的目標。
二、日間照顧服務環(huán)境空間設計
日間照顧中心的存在,是因為白天家里的老人沒人能夠照顧,老人在家里可能會發(fā)生危險,而且不僅危險還很孤立(孤獨死是所有高齡社會最嚴重的問題)。其次,老人到日照中心被照顧的時候,年輕人就可以安心地上班,其照顧負擔可以減少很多。
日照中心的服務模式可以分成兩種:
第一種以社會模式為主,也就是讓老人到這邊來,采用交朋友、吃飯、洗澡、卡拉OK、樂齡桌游等作業(yè)療法(OT,occupationaltherapy),再同時引入一定的物理療法(PT,physical therapy)。
第二種以健康模式為主,讓老人有復健的機會,在這里除了可以交朋友保持心情愉快,還可以鍛煉肌肉、骨骼等。
這樣看來,日間照顧中心在高齡社會屬于非常基礎的服務點,臺灣現在有300多個點,數量看起來不多但是畢竟臺灣也很小。
再看日照中心的服務對象,我們從兩方面分析,一方面是老人生活活動能力(ADL)的高低,另一方面是老人失智程度的輕重。日間照顧中心基本是照顧生活活動能力(ADL)高、失智程度輕的老年人群,ADL高就可以在日照中心到處活動,更容易交朋友,老人在日照中心的生活也就比較充實。
其實,日照中心的環(huán)境設計方法很簡單,就是單元照顧(Unit Care)?,F在,臺灣已經推行這個理念二十多年,幾乎所有設施如果不采用單元照顧模式的話,老人大概就不會去。這是為什么呢?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度過的。
單元照顧的第一步,就是把老人分成一個一個的小家。這個分類的屬性是很關鍵的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——到底什么才是老人的屬性。比如男生一堆女生一堆,還是以宗教、地區(qū)進行分類?分類的標準很多,但是一般來講,以身體狀況去分是最妥當的。
譬如,我們這個組里有一群老人,各種顏色表示各種不同的屬性,我們的照顧服務員也有自己的屬性。我們把外向的跟內向的做一個區(qū)分,比如藍色是內向的,綠色是外向的;照顧人員也一樣,內向的照顧人員照顧內向的老人,外向的照顧人員照顧外向的老人。因此,我們可以看到,這里出現了四個小家,會產生四個不同的活動——外向可能在唱歌,可能在跳舞,內向的可能在折紙、講故事;而這四個活動出現以后,老人們的生活內容就豐富了。
這種做法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老人可以串門,像在家一樣。假如內向組的老人今天很高興,雖然是內向組的,但是想唱唱歌可以嗎?可以。老人可以到外向組那邊去唱歌。外向的長者也許今天心情很不好,唱歌、跳舞都不要,那么老人就可以到內向的小家聽故事、折紙。
因此,生活單元就是照顧單元。我有很多學生實習,他們說,單元照顧這個方法很好。他們一早陪老人直到下午四點半,你一口我一口,大家一起吃,一起做活動。所以,營造出這樣一種家的氛圍之后,我們就可以在此基礎上提升很多服務質量。如此一來,照顧服務員只需要照顧這一群小家的老人,不必跑來跑去,減輕很多勞務負擔。
因為一個照顧員只服務數量不多的老人,整天陪著這些老人,所以當老人叫得出照顧員的名字的時候,會給照顧員很大的成就感,并且照顧員能夠認識每一位老人的時候,照顧起來也方便了很多。因此,單元照顧的方法可以產生出人跟人之間真誠和人性的互動。
這是我從日本回來以后在臺灣改造的第一個日照中心。這個日照中心在臺灣算是一個典范。我們可以看到,空間分成三個小家——輕度失智、中度失智、中度失智且ADL比較差(需要坐輪椅)。
這三個顏色分好以后,第一個問題就是怎么分很多的生活據點——就像你們家里的房間一樣,老大可以在房間里彈吉他,老二可以在房間里玩電腦,老三可以在房間里看書,互不干擾,各有各的角落,各有各的生活;但是又可以互相參與進去。所以,在黃色的部分,也就是輕度失智的空間里提供了乒乓球桌,可以打乒乓,也可以在那邊看人家打乒乓;家具上安排了兩個沙發(fā)可以互相聊天,四個桌椅可以打牌,甚至最后,還有一個開放式廚房。
接下來我們就要給每個小家提供一個生活中心,這個生活中心就像每個人家里的客廳一樣,你不要看人家打乒乓,也不要聊天,也不要打牌,就可以到這邊坐下來發(fā)呆、看電視。雖然兩個人坐在一起沒有談天,沒有講話,但也是在交流。這樣一來,家庭的氣氛就產生了。
再接下來,我們可以把廚房開放。廚房在整個日間照顧中心里是非常重要的——老人們從早上以后就會商量下午吃什么點心。有的阿公說要紅豆,有的阿媽說要綠豆,有的還要營養(yǎng)湯圓等,討論半天。完了以后任務分配,你洗紅豆,你煮開水,最不會做事的就洗碗,每個人整天都有事做。這個地方也常常是家屬來的地方。為什么?因為下午三四點有紅豆湯可以喝,所以很多家屬三四點沒下班就跑來。這樣一來,老人在這里可以看到自己的親人,年輕人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父母親如何被照顧,互相之間的信任度就產生了。所以,我們設計的最終目的就要是加強人跟人、人跟團體之間的溝通和互動。
以前,失智老人需要照護人一直陪著在空間里面繞,現在我們對這種情況進行了改進,做法其實很簡單,就是設計了一個環(huán)路,老人可以不需要照護人陪著一直走,因為最后一定能回到原點,不會迷失;此外,我們還在各個轉彎的地方設計了不同的節(jié)點,比如走這條路的時候可以看到輕度失智老人在那邊聊天,有興趣的話就可以去聽他們聊天;等到隔壁紅豆湯已經開始吃了,就可以走過來。所以,老人的生活非常有選擇性——這就是提升自尊的方法;并且老人自己做的時候,照護人就不需要太辛苦,同時老人的自立能力也越來越高。
最后就是環(huán)境設計要有地方特色。圖片里是臺灣漁民的一個日間照護中心,看起來土里土氣的,但是所有的家具都是這些阿公阿媽捐的,這就是他們的家。所以,家的概念跟地方特色、生活環(huán)境有很大的關系。我們大陸這么大,這個家,可能在華南、華中、華北都不太一樣。
三、團體家屋環(huán)境空間設計
第二個例子是團體家屋。剛才講到的日間照料中心是白天9點到下午4點半的照顧,晚上回家,跟親人相聚。但是到某一程度,老人可能需要24小時的照顧。所以,臺灣就產生了團體家屋(GroupHome)的模式。團體家屋有一個條件就是一定的老人數量,所以,到目前為止,臺灣的團體家屋只有11家。不過,在長期照護保險開始實施的時候,團體家屋就是最好的照顧服務點。
從概念上來看,團體家屋是我們整個生命周期中的一小段。我們可以選擇亞健康的時候到這邊來被照顧,在團體家屋的支持下延長健康周期。國家在“十二五”之后強調以居家為基礎,社區(qū)為依托,機構為支撐,現在改叫機構為補充——這的確是很正確的一個方向。
團體家屋的服務對象屬于圖中的數字2區(qū)域,也就是失智程度可以稍微重一點(CDR22-2.0),但是ADL需要高一些,因為日常生活活動需要老人自己做。因為專業(yè)性很高,團體家屋的照護員都要受訓。老人不容易吃飯,不容易吞咽,照護員就要教老人如何訓練食道;如果老人的手有畸形,照護人就做更合適的輔具,讓老人自己去吃,慢慢吃,不必插管。很多照護機構為了爭取時間,給老人插上鼻胃管,但人生這樣就沒有意義了。所以需要讓老人慢慢吃,一刻鐘兩刻鐘沒有關系,一個下午也沒有關系。這樣的照顧能夠讓年輕人絕對很放心地上班,不必擔心父母親沒人照顧。
團體家屋的建設原點是去機構化。去機構是1926年北歐開始提出來的,1990年傳到日本。1995年我們開始在臺灣推廣。實際上,團體照顧不好的原因是缺乏人性、環(huán)境封閉,老人數量一多照顧品質就會下滑——早上掃地,掃完地以后讀報,讀報以后做手工,接下來唱歌,全部50人統(tǒng)一做同樣的工作。社工帶老人們唱歌,結果發(fā)現前面那一排嘴巴有張開的,中間有嘴巴閉起來的,后面還有連眼睛都閉起來的,這種現象會導致照護者和社工難以獲得成就感。因此,我們希望我們的團體家屋能夠像家一樣,老人在唱歌的時候突然想洗澡,照顧員就能立即帶去洗澡。
接下來,我們強調家的概念,也就是家的延伸。從上面的圖片里我們能看到,照護員不必穿制服,隨時陪在家里,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,照顧員和老人會進行相互了解,彼此 溝通;最后要實現的就是居住福祉型的生活,也就是實現一種家庭一般的生活。
那么團體家屋在空間上該如何設計呢?
首先,我們將多個人使用的個人空間(即四人一間/六人一間)轉變成單人單間。
其次,把公共空間進行劃分,至少兩個,一個動態(tài),一個靜態(tài)。這樣一來,就會產生右上角的那兩個小家,而又因為單元很小,所以照護品質比較高。
這個是我們的項目,臺灣第一家團體家屋,我們把它分成了兩個小家。平面跟大家家里差不多,有客廳、餐廳、浴室、廚房等?;顒右埠芎唵?。
第一種,家事活動,每一個老人都有自己的角落,洗衣服、縫衣服;也有團體的角落,譬如可以一起包餃子。
第二種,園藝活動。原來的菜園子是一個游泳池,三米深,我們就把它填起來,然后種菜,通過種木瓜、種甘蔗等,讓老人參與進來,達到園藝療法的目的。
第三種,休閑活動。晚上有的人在室內打牌,有的在室外聊天、喝茶。
第四種就是社區(qū)活動。譬如,老人們掃馬路,一個人一個車位,掃完以后還會看看別人有沒有掃干凈,完了以后還可以參加大會,因此,這種活動特別容易讓老人們產生成就感。
最后我想跟大家說的其實很簡單——不要有大空間,盡量小尺度,單元照顧,按照老人的屬性給他自己的家;少一點限制,多一點交流,讓他們能夠比較自由地選擇想要活動或者是交友的場所空間;而最終我們要實現的就是提升老人自立的能力,讓老人找回自我的尊嚴。
END
發(fā)言整理:陳瑜
2025年11月27日-29日
廣州·保利世貿博覽館
智慧養(yǎng)老 智慧無障礙城市 康復護理 養(yǎng)老照護 適老化部品
吳帆
電話:020-89308925
郵箱:wufan@jinhanfair.com